CD小说网>修真小说>重生之官商风流 > 第144章 投资私人会所(2)
    第144章投资私人会所(2)

    方建铭的两句话倒是让唐昱回过味来,“怎么着,家里边的人又催着方哥投资了?不过八九亿的资金,就那么放着在银行里边也不是个事儿啊。”

    “可不是嘛,原本这些钱就不是你方哥我自己的,老爷子当初发话弄起这么大的资金规模也是花了不少功夫的。现在这会儿,近十亿的资金空闲在手里边没处放,自然有些人不乐意了。”

    唐昱笑了两声,“是方哥之前的投资让他们尝到了甜头啊,记得我二叔说,90年那会儿方家集团的资本规模也不过两三亿,在方哥的手里边慢慢的壮大,在海南和北海兜了一圈就翻了几番变成了近十亿,自然有些人头脑不清醒了,而且,这会儿的房地产市场,确实也有利可图的,该不会是有人又鼓动着进军房地产吧。”对于他们这些人来说,把钱放在银行里边吃利息是最愚蠢的做法。

    方建铭苦笑一声,“可不是嘛,他们不理解老爷子的想法,谁都有自己的想法。现在有老爷子压着,他们还翻不起风浪了,不过总这么让钱空着也不是办法。我和老爷子谈过之后老爷子也说,你之前说的那个私人会所的经营确实是个不错的想法,老爷子最近刚刚从北京那边回来,对京城正在筹建的两个会所都有所耳闻,老爷子还特意的去看过,也查了一些资料。老爷子现在的意思是,这个私人会所在国内是先例,不过看起来倒是很有搞头,京城的圈子我们也可以去试试水,不过最好还是从辽海开始……”

    方建铭还没有说完就被唐昱打断,“怎么?老爷子的意思是想要方家搞会所?搞俱乐部?”

    方建铭笑了笑,“大致就是这样,具体我和老爷子还在讨论之中,对于怎么搞,在哪儿搞,还没有完全的定下来。不过老爷子的意思是,京城已经有两家这样的会所模式的俱乐部在建了,这个东西在国内又是个新鲜玩意儿,而且京城的圈子我们未必挤得进去,准备先从辽海开始试水。毕竟,我们方家的大本营在辽海,从辽海先开始搞有优势。”

    方建铭这话说的却是不假,私人会所这玩意,不是什么人都能搞的,不是什么人都能搞起来的,那里边的水,深着呢,当年的国内四大俱乐部里边的那些会员们,若是创办者没有能压得住他们的东西,人家可未必愿意做你的会员。

    方家老爷子虽然从副国级的位置上退下来的,不过京城的水深,方家虽然有老爷子这个大树庇护,不过下边的人水性未必好。而且还是搞私人会所商务会所,方家作为创办者在商业领域没有多大的建树,在京城搞,未必有搞头。而且京城京城已经有两家在筹建中了,方家老爷子大概也知道这两家各自都是什么人杵在后边的,所以才让方建铭从辽海省开始试水。

    搞私人会所这些东西和旁的不一样,筹建者需要有极为庞大的社会影响力才能募集到高等的会员,才会有人愿意把为会员身份交会费。要不,以人家在社会上边的显赫身份,为何要买你俱乐部的面子,为何要眼巴巴的成为会所的会员?显然,仅有一个副国级的老爷子杵在后边是不够的。方家老爷子大约是明白这里边的关节,所以才让方建铭从辽海先开始搞。

    事实上,国内关于私人会所的构想,是93年的时候才有这种思想流入国内的,之前的时候,国内从来没有过类似于会所、俱乐部之类的东西,不过国外倒是在很早之前就有经营的很成功的俱乐部、会所。无论是纯商务性质的会所还是用来娱乐性质的会所,在国外都很很多成熟的经营模式。

    一直享誉后世的长安俱乐部和京都俱乐部都是93年开始在京城筹建,算是国内最早的一批私人会所了,在此之前几乎没有。在唐昱前世的记忆之中,京都俱乐部是国内最早开始营业的俱乐部,他们从94年十月份开始招收第一批的会员,随后的各种高低等的会所模式的俱乐部才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国内。成功者有之,失败者也有之。

    事实上,前世名满中国的四大私人会所,招收的会员身份我们是无法想象的,里边的会员,基本年消费额都在一百万元以上,国内和港台的富豪数不计数,以方建铭这样的身份,十亿的身价放到里边实在是不够看。

    在唐昱前世的记忆中,大约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国内初显苗头的四大顶级俱乐部(私人会所)在京城悄然出现,那时候,俱乐部的成员以“美元的终身会员资格”享受着生活的快乐。而能够加入这些会所者“非富即贵”,他们在私人会所里,在彼此熟悉的气息间,摘下面具,把酒言欢,分享成功的感觉。

    对于四大顶级的俱乐部,唐昱前世虽然没有光顾过,不过多少有所耳闻。

    最早的当属京都俱乐部和长安俱乐部了。

    长安俱乐部成立于1993年,主要会员:李嘉诚、霍英东、杨元庆,这三个人自不必说,放在前世,哪个不是如雷贯耳的人物。